金秋九月,对于赛罕区黄合少镇格此老村的张连威来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。“喜欢秋天黄澄澄的颜色,这个黄色可是南瓜丰收的颜色。”金黄的果实,沉甸甸的重量,饱满的籽种,干甜沙的口感,丰收的喜悦写在张连威的脸上。“南瓜丰收啦!每亩产1000公斤到1500多斤。而且不单单是我家丰收了,整个村都丰收了。今年又是首届丰收节,真是天作之美。”
以往逢年过节,赛罕区流传着一句民谚“格此的老饸饹、南地的糕,方圆百里没得挑。”而近年来,这句民谚也因为当地的连威南瓜变成了“格此老的饸饹、南地的糕,连威的倭瓜不用挑。”
倭瓜学名叫南瓜,说起连威南瓜,不能不提张连威。今年68岁的张连威,就是土生土长的格此老村人,务农40多年了,而且还专门学过农业技术。说起“连威”牌南瓜,简直用几天都说不完。“自己种地的时候就在想这里到底适合种什么,根据气候、土壤条件,我就考虑种南瓜。”
1981年张连威开始引进新品种,日本南瓜甘甜沙的口感是他最满意的,可是考虑到如果大面积推广种植日本南瓜的话,进口种子成本太高。到底怎么办?让张连威一度陷入了烦恼中。这就让他想到了自己的专业——农业技术,种子成本高,那我能不能自己培育,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品质,价格便宜,能让乡亲一起种植,让大家致富。
于是张连威开始收集种子资料,不会就学,不懂就问,通过从其它品种上进行选育进行杂交,培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“连威”品牌的南瓜。
格此老,蒙古语“格尔朝鲁”的音译,意为“像房子一样大的石头”。这里日照时间长,光照强,耕地多为沙质土壤,昼夜温差大,作物积累糖度高,沙壤土通透性好。在种植过程中,张连威发现格此老村的种植条件与“连威”南瓜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,培育出的南瓜口感更加的细甜沙,比日本南瓜品种的口感更好。
在张连威的印象中,以前的格此老村水利条件差,家家户户种点玉米、豆类、糜粟,基本上是靠天雨吃饭,效益不太好。第二年化肥、种子、地膜还得往里投,老百姓也就勉强能够维持生活。而种植南瓜就不一样了,亩产达到1500斤到2000斤,每斤0.9元,每亩收入1300元到1800元,比种玉米效益更好,而且第二年的茬口种植其它农作物还能增产。同时,南瓜基本上没有病虫害,到了后期有点白粉病,收上来没有太大的影响,不打药,不使化肥,只施农家肥,就能够保证南瓜的成熟和品质。这样乡亲们的腰包才能鼓起来,致富奔小康也有了盼头。
在张连威眼中“连威”南瓜有如此多的优点,但在开始推广种植的时候仍遇到了难题。“一开始还推不开,为啥,村民不相信你。后来南瓜销路年年比较稳定,很多农户就开始跟着种南瓜,南瓜的面积就逐渐扩大了。”
2004年,张连威组建起合作社开始大面积的种植南瓜,2014年他成为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,专业指导村民种植南瓜,同时还成立了黄合少镇瓜菜协会,把更多的村民组织起来,发展“一村一品”南瓜种植。
同村的武利元跟着张连威种了10多年的南瓜,从最初的观望到看见明显的效益,这才下定决心跟着张连威一起做南瓜事业。“这个品种只有咱们这儿有,别的地方没有。每年春天我们从张连威那儿买了种子,顺便签订单,秋天的时候他又回收,从来都不担心卖瓜的问题。”
今年格此老村种植了600多亩南瓜,收获90多万斤。其中,连威南瓜种植400多亩,收获60多万斤。对于这些南瓜,张连威也从来没有为销路而发愁过,“销路,一个是利用微信和电商,另一方面就是以前老顾客,即使是现在的量,也是供不应求,年年不够。”而张连威家的地里现在还在进行着南瓜种子杂交改良育种,为明年扩大面积种植再做准备。目前,“赛罕南瓜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人赛罕区黄合少镇瓜菜协会,已与黄合少镇70余农户签订农产品订购合同。
今年的秋分时节,是首届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,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“三农”工作的高度重视。赛罕区将以此为契机,全面推进农业发展、促进农民丰收,打造出更多特色农产品,着力塑造赛罕品牌之农民丰收嘉年华。
②本网未注明“稿件来源:南瓜网(Ng.vegnet.com.cn)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稿件来源“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“稿件来源:南瓜网(Ng.vegnet.com.cn)”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,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,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“南瓜网”(Ng.vegnet.com.cn)联系。